江苏兴化林湖乡:“三方联动” 构建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返回总站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时政新闻 > 未成年人保护
时政新闻
党政要闻
纪检监察新闻
法学会要闻
未成年人保护
普法宣传
未成年人保护

江苏兴化林湖乡:“三方联动” 构建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

来源: 兴化市委宣传部   发布时间: 2021-11-10 14:35:19   浏览:102次  字号: [大] [中] [小]

  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涉及千家万户,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。今年以来,江苏泰州兴化市林湖乡结合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,紧扣“筑牢未成年人保护屏障,拓展健康向上成长空间”主题,推动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三方面联动发力,探索出了一条“党建引领、多元互动、共建协作”的基层治理新路径。

  筑牢家庭关爱“防护墙”

  林湖乡现有常住未成年人1000多名,其中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占比达15%。家庭关爱的缺失,成为阻碍这一群体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。林湖乡聚焦群众所需所盼,探索形成了“技防保安全、教育强关爱、产业促返乡”的综合帮扶机制,通过实施“技防入户”“码上行动”覆盖工程,借助互联网科技平台,建立全天候实时高效的未成年人防控求助机制,让未成年人“时时有人看、事事有人管”。截至目前,已为69户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家庭安装“技防入户”摄像头,实现了乡网格化中心与学生家长手机的实时互联互通。

 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,根本上是要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农村发展好、留得住。林湖乡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工程,培育壮大“调味品之乡”和“葡萄之乡”的产业优势,摸排掌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意愿,重点了解其就业意向、薪资期望等关键信息,精准对接本土企业。今年以来已吸引30多名留守儿童的父母返乡就业、创业。“以前留在家乡没有收入,外出务工又顾不上孩子,可以说是进退两难、急在心上。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够就业,既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,又能兼顾家庭。”一位留守儿童的父亲说,乡里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返乡就业的措施,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,今后一定要把孩子教育培养好,用亲情关爱呵护孩子健康成长。

  搭建学校教育“连心桥”

 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,林湖中心校的老师都会带着结对帮扶的学生来到“未成年人关爱之家”,开展课外研学、心理辅导、红色教育等内容丰富的关爱活动。“这些活动从未成年人的视角出发,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课外知识,积极引导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弘扬时代新风。”林湖乡党委负责人介绍,今年以来,该乡实施“校地联建”行动,把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纳入学校向属地党委述职的重要内容,建立激励机制,实行真考实评。具体工作中,引导学校进一步配齐备强师资力量,实现师生“一对一”帮扶结对全覆盖,设置5个“一对一”服务点,组织结对老师开展点对点课外服务,拓宽课外辅导范围。在部分行政村设立的“润林”关爱点,包括女党员干部、女教师在内的“爱心妈妈”们每个月还举办一次“爱心午餐”活动,为留守儿童、困境儿童做一顿饭、理一次发、洗一次书包、教唱一首歌、辅导一门功课,为孩子们送上亲人般的关爱。

 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,林湖乡把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,充分利用草冯区革命根据地旧址、林湖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,设立红色教育基地,打造“小新四军班”实境课堂,开展“缅怀英烈追红路”系列活动,通过“青年讲师讲、退役老兵说”等方式,将爱国情怀植入未成年人的心灵。

  画好社会共治“同心圆”

  做好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,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。今年10月11日,林湖乡举行“润林”关爱基金捐赠启动仪式,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踊跃捐款,共筹措资金60多万元。“润林”关爱基金是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的公益性专项资金,旨在破解困境儿童、留守儿童和边缘儿童管理教育难题。在出台《“润林”关爱基金使用和管理办法》的基础上,林湖乡运用“党建+网格”治理模式,成立由乡分管干部担任网格指导员、村支书担任网格长、党员村干部担任网格员的“网格服务队”,初步形成了“教师妈妈”管在校、“网格服务队”管日常、“警察爸爸”管应急的全方位监管体系。

  为了确保关爱保障措施精准实施到位,林湖乡在全乡25个自然村组建由25名志愿者组成的“大手”队伍,与各村留守儿童“一对一”签订“关爱责任书”,在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,每天入户探访一次,看看儿童是否安全回家、情绪是否正常,并通过手机APP及时上报市“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平台”,将精准服务延伸到每个自然村,并组织65名党员干部与关爱保障对象进行结对,落实结对帮扶措施180多条,在全乡上下营造了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浓厚氛围。

相关链接 < 返回列表
  • 上一篇文章:莫让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地走样
  • 下一篇文章:福建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成立
  • 相关链接   · 新华网      · 人民网      · 中纪委      · 最高检      · 最高法      · 中国法学会      · 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   

    版权所有: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(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)研究会 编辑:周明钱 备案号:京ICP备10012170号-8
   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东路4号院,邮编:100081,电话:010-66110681 电子信箱:dongbiwu@chinalaw.org.cn